近日,在張鉦教授和白明教授的帶領下,蘭大一院心臟中心結構性心臟病團隊成功為一低齡、低體重患兒施行經皮肺動脈瓣球囊擴張術。
8個月大的小賢是個可愛的寶寶,爸爸媽媽發現他在哭鬧的時候臉色有些青紫,就抱他到縣醫院看醫生。檢查發現小賢心臟有“奇怪”的聲音,心臟彩超檢查提示肺動脈血流流速增快。聽醫生這么說,家里人趕緊抱著他從慶陽直奔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白明教授仔細一聽,肺動脈瓣聽診區確實有很粗糙的雜音,超聲心動圖證實是肺動脈瓣重度狹窄,壓差64mmHg……難怪這個小寶寶哭鬧的時候有缺氧的情況。
小賢很快被收進了住院,住院后完善了血管超聲、肺動脈CTA,明確他確是肺動脈瓣膜性狹窄。肺動脈瓣膜性狹窄的傳統治療方式是外科開胸手術,但在如此可愛的寶寶身上落上一個大大的傷口家里人很是不舍得。醫生考慮,如果采用介入的方式呢?小賢只有8個月,體重也才6.5公斤,能行嗎?
心臟中心結構性心臟病團隊在白明教授的組織下進行了周密的討論,最終確定為小賢進行經皮肺動脈瓣球囊擴張術。這種手術對于成人或比較大的小朋友并不是很復雜的操作,但小賢太小了,必須為他定制適用的球囊擴張導管。經過超聲評價股靜脈內徑,一個7F外徑、長度為20mm、直徑為12mm球囊擴張導管為小賢定制而來。

一切準備就緒,小賢被接進了心導管室,麻醉科李玉蘭主任親自為他進行麻醉,張鉦教授指導,白明教授親自帶領醫護團隊手術,仔細穿刺、上鞘……手術在有序進行。小賢右心室造影提示肺動脈瓣狹窄很重,狹窄后肺動脈主干擴張很明顯,導管測壓差57mm;導絲置入、球囊到位、快速擴張,膜性狹窄被撕開,球囊擴張后測量壓差僅為6mm,效果非常好。
手術取得了成功!小賢既免除了外科手術開刀的痛苦,也不會留下難看的疤痕。他的家人破涕為笑,結構性心臟病醫護團隊也因為成功挑戰低齡、低體重患兒瓣膜病介入治療而倍感振奮。今后蘭大一院心臟中心可以為更小的患兒完成創傷小、效果好的介入治療,實現了全年齡段患者的覆蓋。

【相關閱讀】
肺動脈狹窄是胚胎發育第6周,動脈干開始分隔成為主、肺動脈,在肺動脈腔內膜開始形成三個瓣膜的原始結節,并向腔內生長,繼而吸收變薄形成三個肺動脈瓣,如瓣膜在成長過程發生障礙時三個瓣葉交界融合成為一個圓頂狀突起的魚嘴狀口,即形成肺動脈瓣狹窄。
瓣膜狹窄球囊擴張術是一項傳統技術,但在低齡、低體重患兒的應用較少,國內僅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等國家級兒童醫學中心嘗試開展此類手術。主要技術難點為患兒對手術的耐受性的評估、圍術期并發癥較多、外周血管入路進入困難、器械不匹配等。
蘭大一院心臟中心結構性心臟病團隊位居全國前20位,年完成各種結構性心臟病手術400余例。此次低齡、低體重患兒經皮介入瓣膜病的治療,標志著我院心臟中心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更上一個臺階。
文 | 心臟中心 徐吉喆
黨委宣傳部 劉潔
圖 | 心臟中心 徐吉喆
編輯 | 黨委宣傳部 劉潔